8月23日下午,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总编室及第一、三、四、六编研室联合党支部与中央有关部门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活动主题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方支部的20位同志一行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之后,进行了座谈交流。会上,信息情报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冠梓致辞,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所研究员徐义华作了题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形态变化及其启示”的讲座,中央部门领导同志作了活动总结发言。双方支部成员积极交流,参观展览、聆听讲座,接受了一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别开生面的支部党日活动主题教育。
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同志们依序参观了“文明起源”“宅兹中国”等主题的展陈,沉浸式体验了“仓储式陈列”的特色丰富馆藏。这种陈列方式超越了孤立鉴赏单个器物的传统模式,令参观者更能整体体会到一定时间内分布于一定区域,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迹、遗物,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连续发展进程,文化形式上鲜明的创新性,以及中华文明从“满天星斗”的部落文化交融发展为“多元一体”的文明形态这一进程中所展现出的突出的统一性特征。通过参观考古馆藏,同志们加深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提出的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的认识。
(图1:双方支部同志参观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
随后,双方支部成员共同参加了座谈交流。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所研究员徐义华作了题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形态变化及其启示”的讲座。徐教授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形态的变化为切入点,一是分析了春秋到战国时期政治体制上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春秋时期的“城防之战”“一战而决”到战国时期的“边防之战”“因地而战”“持久战”,这些战争形式上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国家疆域的扩大、兵种上从车兵到骑兵的改进、兵役制度上从贵族兵到平民兵的转变。而这些转变的根源除了诸侯间多年的兼并战争导致人口和资源逐渐集中到几个大诸侯国之外,本质上还在于战国时期郡县制的逐步推行。在郡县制下,君主通过任命官员取代了分封制下的贵族,诸侯的独立行政权受到约束,国家通过户籍制获得了对民众的直接管控,从而能够调集更大规模的人力物力用于战争。二是阐释了春秋“仁义之战”“尊礼而战”到战国“存亡之战”“诡道杀戮之战”的转变,揭示其根源在于“周礼”作为当时的国际秩序在春秋和战国时期不同的效用状态。徐教授认为,“周礼”基于西周的血缘分封制而形成,是结合了一整套价值观、贵族契约、象征性的等级秩序、基于血缘形成的伦理温情的一个高适用度平台。春秋时期,虽然出现了诸侯国对王权的挑战,但此时周礼的平台作用犹在,因此春秋时期的战争本质上是“周礼体系下的名位优势之争”“同一平台上的次序之争”,所谓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争夺的是周礼体系中的名位优势,维护的仍是周礼,不以追求杀伤为目的。而到了战国时期,周礼体系解体,平台的作用失效,此时的战争是多个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争夺的是利益。三是揭示了战争作为国家暴力手段的形式之一,天然地要求合理性和正义性。通过对比战争的两种类型的合理性来源,即神圣性来源和社会性来源,阐释了中国战争的合理性来源在于后者。先秦时期的征伐虽不少以“天”的名义誓师讨伐,但理由都是“吊民伐罪”,即讨伐有罪之人。四是提出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形态变化的当代启示。包括三个方面:战争必须遵循正义前提;共同平台是避免战争的重要手段,维持一个解决争端的基本平台,如周礼体系、法律和国际法体系等等;确定明确的资源归属界线,避免“公地效应”。
讲座后,大家针对讲座内容,并结合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国内形势,围绕如何制约霸权、战场外的外交策略如战国时的“合纵连横”如何发挥作用、“春秋无义战”这一说法的含义、晋国衰落的主要原因、历史对当前国际秩序变化的启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图2:双方支部同志聆听历史讲座,进行讨论交流)
最后,中央部门领导同志总结认为,此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交流充分,是一次卓有成效、别开生面的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此次活动,支部的同志们不仅感受到珍贵考古馆藏的价值意义,切身体会了中华文明的悠久灿烂,还接受了一次内容充实的历史教育,同时结合当前的国际秩序变局,从同为大变局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找到了以古鉴今、融通古今的关联点。这对于准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论断,对于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深入开展党的主题教育活动,都具有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座谈会的最后,双方党支部的同志纷纷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开端,继续探索党的主题教育活动的有益的形式,组织相应的支部活动。
(供稿人: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