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季号主要文章
技术,为人类创造价值
崔浩燮
信息技术专栏作家
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数码已经成为文化艺术内容构思、制作和消费的核心。一种内容要想成为主流,需要满足多种条件,但最重要的是如何与大众建立联系。最近,空间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概念之一。当前,相当一部分的文化艺术内容已经将舞台搬到了数字世界。同时,新冠疫情使我们逐渐习惯了零接触生活方式,这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移动技术和元宇宙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虚拟世界
韩国流行音乐的影响范围远远超出韩国,成为全球备受瞩目的文化内容。歌手的一举一动足以引发全球粉丝的热烈反应,因此舞台呈现变得更加精美华丽。舞台不仅是演出的背景,还充当了表达想象的媒介。扩展现实(XR)被广泛应用在舞台设计中,通过在演播室安装大型LED显示屏,将虚拟环境呈现在舞台背景上。这一技术使得歌手在舞台上获得充分的自由,不仅能够穿梭海外名胜,还能进入宇宙或想象中的未来空间。随着摄像机的移动,舞台背景也跟着变化,让人身临其境。
专门从事沉浸式内容制作的公司Metalocat在韩国文化广播公司电视台《表演秀!音乐中心》《蒙面歌王》等综艺节目中将虚拟舞台呈现得毫无违和感,备受好评。这一技术使得工作人员不再需要制作多个舞台布景,同时也推动了更大胆的摄影技巧的应用。
以扩展现实为基础的虚拟空间在文化内容制作第一线取得了显著增长。位于京畿道坡州的希杰娱乐工作室设有“虚拟制片舞台”,安装在该摄影棚墙壁和天花板上的大型LED屏幕是当前最尖端的虚拟技术设施,可以将拍摄所需的多种背景展现在LED屏幕上进行拍摄。这种技术使得无需进行实地拍摄,便可以实现与实景相媲美的效果,从而大大缩短制作时间并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它让拍摄水平和效果有了质的飞跃,引发了人们对全新内容的更高期望。
另外,文化内容本身的虚拟化趋势也值得关注。虽然电影和电视剧使用图形技术创建虚拟角色和背景已经非常普遍,但精准细致的呈现对制作者仍然是一项重大挑战。内容策划和制作公司得视特工作室已经在赵圣熙执导的网飞(Netflix)原创作品《胜利号》(2021)、崔东勋执导的《外星+人》(2022)以及金容华近期执导的《月球》(2023)等电影中展示了卓越的视觉效果(VFX)技术实力。这再一次证明:尽管科幻片的核心在于想象力,但要将其制作成高水准的文化产品,能否将创意逼真地呈现出来至关重要。
大众文化内容的虚拟化趋势也不容忽视。2018年首次亮相后,ZEPETO稳步发展成为一个元宇宙平台。它是由NAVER Z运营的一个基于3D头像的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在虚拟空间创建自己的头像,表现自己的个性,并与其他人自由互动,无拘无束。由于主要用户是20-30岁的年轻人,韩国及海外企业都积极利用这一虚拟空间来提高品牌知名度。
创意无限的人工智能
自计算机问世以来,许多由人类创造的东西已经数字化。纸张变成了屏幕,铅笔被键盘和数字笔所取代。此前的趋势是将机械输入方式转移到数字领域,而现在已经迈向了利用人工智能来表达想法和创造力的时代。绘画是自2022年以来经历最显著变革的领域之一。机器学习模型在学习了大量绘画作品之后,已经达到了能够模仿名家名画的水平。此外,它不仅可以按照所需的风格作画,还能够“创作”出如照片一般逼真的图画。
由韩国人工智能技术公司Kakao Brain推出的卡尔洛(Karlo)是一款人工智能绘画模型。该服务以其高超的绘画水平引起了全球的关注。Kakao Brain为卡尔洛开发了独特的图像生成模型,同时自行开发出数据集“COYO”并开放其源代码,用于训练该模型。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工智能“创作”出的图像之所以受到关注,正是因为它的创造力。卡尔洛的作品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也正因如此,不管是卡尔洛,还是人工智能“创作”出的图像,都引发了其版权是归人工智能开发公司还是用户所有的争议,甚至有的图像已经被认可为作品并获得奖项。
另外,Verses是提供名为元音乐(Meta Music)系统的人工智能中心音乐平台服务的企业。用户可以在Metaverse中与艺术家互动,进行对话和交流,享受音乐。它不仅是传统的音乐平台,而是一项让用户直接参与音乐创作的服务,用户可以创作编码、作曲和编曲。可以说,这将生成人工智能的模式进一步发展,加入了参与和成长的概念,将音乐的核心从欣赏扩展到了参与。
技术的价值
文化艺术内容与技术相结合的目的最终在于更丰富地表达创造力。乐器数字接口(MIDI)音乐消除了音乐的门槛,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绘制网络漫画成为漫画家。优兔为普通人提供了登上舞台的机会,而元宇宙则为观赏艺术作品提供了无限自由的空间。
技术的发展趋势很明确,它不再仅仅是由一小部分专家或者爱好者创作和享受的艺术,而是朝着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创作和欣赏的方向发展。最初,互联网服务的目标就是打破社会阶层和壁垒,其影响力像其他产业一样转向文化内容领域是必然的趋势。
消除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界限,为所有人提供自由和平等的表达机会,这与文化艺术的存在意义紧密相关。因为最终所有作品和内容都是通过人创造价值的。只有让更多的人接触作品,理解创作者的意图并用不同方式将其表达出来,形成良性循环,文化艺术生态系统才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文丽华译)
造型艺术的生存之路
赵赛美
美术评论家
20世纪90年代,苹果电脑公司面向普通大众推出麦金塔电脑以后,数字技术开始被应用于造型艺术领域。进入21世纪以后,计算机数字控制(CNC)加工和3D打印技术受到追捧,2020年以后,随着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器在商业领域被广泛使用,造型艺术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和去物性化。因此,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艺术赋予物性的造型艺术俨然成为时代的逆行者。尽管如此,古典主义艺术也在通过对技术进行积极批判和重新诠释不断寻求创新之路。由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理所当然会被当代艺术家应用到艺术创作之中。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年轻艺术家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挑战数字技术的局限,打造独特的作品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技术的融入,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从表面上看,这虽然对传统艺术类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却从另一个层面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什么是艺术,为艺术的发展厚植了更加丰富的土壤。在数字技术加持之下,绘画切换为雕塑,雕塑转化为数据,工艺品又以绘画形式呈现。摆脱了传统美术重材料和技法的局限,在数据和物品之间、数字技术和传统手工之间自由切换,彰显了传统类型在现当代的转型。
数据应用方式
金汉泉大学主修绘画。在一次采访中,他坦言:“近来很少在画布上创作油画作品。”作为数字化的一代,他更习惯于用电脑探索绘画世界。大学毕业后,他便决定在这一熟知领域大显身手。
金汉泉采用16位点阵角色扮演(RPG)游戏进行数字绘图。首先用电脑软件绘制图像,然后将数据用纸打印出来,再将打印出来的图像切换到石头、水晶、中密度纤维板等物质媒介上,让数据从数字世界转移到传统手工环境。用来装裱打印图像的相框或平板也采用手工制作,与作品共同完成叙事。这种手工艺术创作方法为观者带来一种感官上的创新体验,因此其作品被誉为“摸得到的数据”,在艺术界独树一帜。
杰克逊·洪的专业是工业设计,他是一位在设计与美术之间跨界行走的艺术家。他一直致力于探索具体语境下物品的可变性以及物品与人的关系。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关注在数据技术加持下物品制作方式的视觉表达。他沿用工业产品设计模式,先进行数据建模,然后再将其转化为实际产品。但无论如何,数据的提取没有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精湛的技术也无从实现。钢板经数控机床切割、焊工折弯和焊接处理才能成型。
在杰克逊·洪的作品中,数字技术是必备利器,也是他希望摆脱刻板的制作流程和规范的具体体现。例如,在《交叉影线》系列中,他刻意使用错误数据制作图纸,以抵制追求标准化及零误差对艺术创作的束缚,探索全新的阐释维度。他设计的图纸极具个性,不再仅只强调功能,可以称做是想象中的X射线。
3D打印方式
金志旻原本主修雕塑,但却一直热衷于纯手工缝制,用针线拼接缝合品牌商标。他以当前的消费社会心理为创作主题,作品形式从传统手工转换为数字艺术。尤其《笑脸图》项目是3D打印技术一次十分有效的应用。采用数字技术,可以迅速制作出完全相同的图标,从而通过大量堆积实现某种表达,并利用这种幽默的方式传达个人对主题的理解。
然而,3D打印也并非万能,金志旻还融合了传统雕塑技法。例如,在《颅骨》系列中,他采用传统雕塑技法制作素坯,再对素坯进行3D扫描,转化为数字化数据,打印出另一幅作品《着色N. 108》。他还用这些数据创作出大型作品《内外》,因为数码打印的尺寸是可以随意调整的。
吴世粼的专业是水墨画和金属工艺,她融合多种艺术元素和工艺技术,营造出超现实主义的视觉效果。2022年,她在位于首尔梨泰院的铸造首尔画廊举办了个人作品展——“森林温度仓”。参展作品都是她将3D打印技术与陶瓷制作完美融合的产物,这些作品采用寓言的形式剖析人类在处理环境问题时的种种矛盾,与其早期作品的主题——“模仿与欺骗”一脉相承。
吴世粼的作品从远处看,很难分清哪一部分是陶瓷,哪一部分是3D打印。为了使用3D打印完成产品创作,她使用了网上开源平台的建模数据,借助3D软件将数据拼装、变形,采用FDM(熔融沉积建模:将材料在熔点以上的温度下熔化后,画出一定厚度的线条并堆积成型)打印机打印出来。她将分辨率不同的材料采用相同的条件打印,因此作品看上去有一种似真似幻的超现实主义之感。
织出来的像素
车升彦主修纤维艺术和绘画,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定义传统织造技艺。她自我介绍说:“目前正尝试采用织造技法重新创作20世纪抽象绘画中感兴趣的作品。”
她的代表作有《突如其来的规则-海湾-2》,融合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海伦·弗兰肯瑟勒的《海湾》和韩国画家李圣子的《突如其来的规则》创作而成。她用电脑将李圣子的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再根据像素的平面构成重新设计成织造数据,用提花织机打印出来,最后在打印出来的纺织物上应用弗兰肯瑟勒的“浸泡染色”手法。这一创作试图通过织造和染色,将规则构图与不规则构图在画面中同时呈现出来。
在创作过程中,她还不断审视语言与织造技艺之间的关系。她将语言数据化、代码化,用来织造图案。她用转换器将“Before your birth(在你出生之前)”“Your love is better than life(你的爱胜过生活)”等句子转换成代码并设计成织造草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完成织造。这可以看作是模糊语言和艺术边界的一种尝试。(李民译)
企业携手艺术的原因
赵祥仁
艺术专栏记者
将电视引入艺术创作的录像艺术创始人——白南准曾说过:“艺术是短暂的,而人生是漫长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依托在某一科技媒介之上的艺术类型很可能会在一代人的历史区间内寿终正寝。这似乎也是一种宣言,宣布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种独一无二、亘古永恒的科技或者艺术。正如其所言,如今科技与艺术实现了携手合作,而艺术的确依托在了科技媒介之上。在新媒体艺术的视域下,类型的边界被打破,行业的壁垒被消解。甚至有些时候,企业会成为艺术革新的共同参与者。
企业的哲学
位于仁川永宗岛的“天堂城”是一家奢华休闲度假村。在2023年9月的某一天,一颗陨石“坠落”在度假村的室内广场上。通过VR眼镜,人们可以近距离地观察陨石,感受神秘浩瀚的太空,还可以通过分析陨石矿物的波长,来体验音乐和光线。这些作品包括由金东昱和田珍卿组成的团队——“房间色调”制作的《生态圈》、由朴槿镐制作的《陨石鉴定》以及由尹帝皓制作的《向宇宙传送信号波》。他们都参加了2023年天堂艺术实验室文化节。
自2018年起,天堂文化财团就开设了天堂艺术实验室。该项目致力于探索艺术的现状以及展现艺术的未来可能性,为那些可以实现与公众互动的交互性艺术作品的创作、制作和销售提供支持。那么,度假村为媒体艺术提供支持的动机是什么呢?在天堂集团看来,度假不仅意味着游玩和放松。他们相信,人们在度假村中感受到的艺术体验能够激发灵感、震撼心灵,而这一信念已深深植根于其经营哲学之中。
全新体验
同样是在2023年9月,第二届首尔弗里兹艺术博览会与首尔国际艺术博览会在位于首尔江南区的综合贸易中心(COEX)举行,盛况空前。在数以千计的高价位大师作品中,有一件尤其闪亮夺目,吸引了无数参观者驻足欣赏,那就是在LG电子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上呈现的韩国抽象艺术大师金焕基(1913-1974)的经典作品——点画。这件编号为“14-III-72 #223”的作品是由红点逐层堆叠而成的同心圆,同心圆在超大型无线OLED显示屏上熠熠生辉,彻底打破了清晰度和距离感的限制,让观者得以在瞬间全身心地沉浸到艺术世界中。如果这位生前曾对由色彩和形状组合成的波、声和移动给予极大关注的艺术家看到这件作品,相信他也会大吃一惊。
2023年首尔弗里兹艺博会的主要合作伙伴是LG电子旗下的LG OLED,这着实令人吃惊。一直以来,这个有着20年历史的国际艺博会的主要赞助商都是德意志银行——一家全球性的金融公司。事实上,就像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之于瑞银集团、弗里兹艺术博览会之于德意志银行一样,大多数艺术博览会的长期合作伙伴都是大银行。这是因为艺术品的主要消费人群与银行的贵宾客户有很大的重叠——他们都属于高净值人士,而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途径,有着较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那么LG OLED作为一家电子科技公司,而非金融机构,为什么会选择与艺术牵手呢?这与促成制造业重大转变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无关系。
“单纯依赖销售产品的公司将面临生存困境。如今,企业的销售对象必须从产品本身转向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甚至有经济学家曾断言,只卖产品的公司终将沦为销售文化公司的分包商。”
曾经主持过专业媒体艺术博物馆——蔚山市立美术馆的建馆工作、现担任釜山市立美术馆馆长的徐真锡先生主张开创“新包豪斯时代(Neo-Bauhaus)”。这意味着,20世纪初尝试将注重美学的艺术与注重功能的技术相结合的包豪斯在新技术时代再次登场。徐馆长说:“当科技发展走进现实生活,生活势必因之发生变化。”他强调:“在科技以实体设备的形式出现时,它发挥的作用不再局限于技术性、功能性的范畴,而当功能性与艺术感染力结合到一起,它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可能非常深刻。”科技的进步本身只能创造出高性能的环境,只有当科技获得艺术的加持,才能构建出真正的文化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如此之多的高科技企业纷纷放弃“最尖端”之类的陈词滥调,转而打出提供“最新体验”大旗的原因。
如今,在博物馆里,人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薄而透明的OLED显示屏。位于首尔龙山区的国立中央博物馆于2023年5月至10月举办了一场题为“永恒的旅程,特别的伴侣:象形陶器及土偶装饰陶器”的展览,一次性展出了诸多新罗和伽倻时期墓葬中的陶器。在策展过程中,敲定由LG电子赞助透明OLED显示屏。当1600年前的生活场景投射在仅有17毫米厚、看起来仿佛展柜玻璃一样的显示器上时,成年人都被深深地震撼,孩子们则新奇地凑近观看。在常设展览专用展厅——希腊罗马厅,人们可以看到宙斯的半身像在一团电光闪闪的云里若隐若现,而这同样要归功于LG电子的OLED技术。
为了支持尖端技术与艺术相融合,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LG电子与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将在2023年至2027年的5年时间里,建立LG古根海姆全球合作伙伴关系,并设立“LG古根海姆奖”,每年向应用新科技进行创作的艺术家颁发高达10万美元的奖金。
环境的演化
三星电子正在利用新科技将许多世界著名美术馆的馆藏杰作带入普通人的卧室。他们以三星“生活方式电视系列”之一的“三星画壁电视”为媒介推出“三星艺术商店”,以4K高清画质为用户提供独出心裁的艺术作品订阅服务。艺术作品多达2300余件,来自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等世界著名博物馆及美术馆,涵盖摄影、插图、数字艺术等不同领域。这是一项试图通过电视技术的革新,让更多人了解艺术、让艺术走进日常生活的战略。
论起与媒体艺术合作的科技公司,就不能不提现代汽车。该公司设立了一个独立部门——“艺术实验室”,专门分享不受国界局限的观点和关于时代变迁的议题。现代汽车还与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ACMA)合作开办“LACMA艺术与技术实验室”,与媒体巨擘——彭博合作开办“彭博艺术与技术”项目,其主导下的支持媒体艺术家创作和展览的“VH奖”、创意人才平台“零一日”以及媒体艺术展策展扶持项目“现代蓝奖艺术与技术”也声名鹊起。现代汽车的一位相关人士在谈到公司对艺术活动的赞助时说:“科技早已不再仅仅只是工具,它正在演变成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如今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需要被重新定义。”她还补充道:“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有必要在艺术与科技的交汇点上审视当下,为人类的未来做好准备。”
过去以技术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公司如今纷纷将目光投射到了技术之外的领域。致力于研究消费者心理与艺术溢价效应的弘益大学文化艺术管理研究生院教授韩余熏分析指出:“在2000年以前,企业间的竞争主要停留在技术性能层面,但如今随着技术差距的逐渐缩小,企业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凭借‘完美创新’才能实现。……当代艺术家已经不再专注于强调艺术性再现的技巧,转而思考如何利用新科技创作出可以更好地展现和诠释自身理念及价值观的新作品。这正是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企业创新理念的契合之处。……如果将OLED技术应用到产品中,这个技术会被局限于电视机领域。如果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则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她还补充道,“一项技术创新想要发挥更大魅力,就需要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使用过程。如果艺术家可以承担起这样的角色,技术的应用范畴就可能是无限广阔的。”这就是一旦与技术携手共进,艺术便会更加闪耀的原因所在。(孙玉霞译)
内敛中闪耀自然美
李基淑
自由撰稿人
和木材打交道的木匠又分为“大料”和“小料”,前者主要建造房屋,后者主要制作家具和各种生活用具。以传统木工技艺制作橱柜、匣盒、书桌的匠人被称做“小料木匠”。历史上,高丽王朝时代(918-1392)崇尚华丽,而朝鲜王朝时代(1392-1910)的工艺品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朴素和内敛。
朴明培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朝鲜王朝时代特征,但因为正面选材尤其用心,又给人一种秀美淡雅的感觉。简洁线条与板材的灵动纹路相辅相成,使作品兼具传统感和现代感。
“木匠要是没有好木材,一身手艺就毫无用武之地。天然纹理比任何人造的都美,因为它是真实的,百看不厌。传统家具没有装饰和雕刻,所以展现木材本身的纹理之美尤为重要。”
朴明培对老榉木那种形似群龙飞舞的纹理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言,树木自然生长出的纹理就像山水画一样美丽。
技术和创意
要想成为国家非遗传承人,一般需要跟随已被指定为技艺传承人的名师学艺多年,经历从学徒工到高级工再到带徒师傅的过程。但朴明培的经历比较特殊,他没有师门传承,主要靠自学成才。1971年,21岁的朴明培一鸣惊人,夺得全国技能大赛木工艺组第一名,一举证明了自己的实力。1989年,他制作的木理盘在《东亚日报》主办的东亚工艺大赛上一举斩获大奖。1992年,在韩国文化遗产财团主办的传承工艺大赛上,他制作的衣柜荣获总统奖。仅仅是图纸设计,就耗费了他一年时间。在这件作品中,他别出心裁地使用烙铁在松木板上进行烫烧,创造出一种十分独特的色调。
“这种技法原本主要用于梧桐木。用烙铁烫烧梧桐木板,再用刷子或稻草反复擦,因为木质松软的地方会被多烧掉一些,木质结实的地方会被少烧掉一些,这样一来,木纹就会更清晰地凸显出来。这样的木纹显得古朴典雅,自古以来多用于厢房家具。而我在松木板上尝试这种技法,创造出一种雅致的纹路,最终获得了大奖。”
朴明培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梵蒂冈博物馆韩国馆的全套家具,以及设在美国洛杉矶和华盛顿、德国柏林、波兰华沙、日本大阪等世界著名城市的韩国文化院使用的厢房家具。在修复高宗皇帝(1863-1907年在位)出生地——首尔云岘宫时,凭着在传统木家具方面的丰富知识和高超技艺,他主持完成了100多件家具的制作。
特别的缘分
虽然没有师门传承,但朴明培也有一段特别的师生缘分。1950年,朴明培出生于忠清南道洪城郡,因为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后就辍学务工。18岁时,他来到首尔,通过亲戚家一位哥哥的介绍,进入徐罗伐艺术大学(现为中央大学艺术学院)工艺系教授崔会权的工坊。所以,朴明培最先接触的是木工艺品,而不是作为商品买卖的家具。
“以前,教授或专业学习这一行的学生往往只负责设计,制作一般交给木工厂完成。在崔教授工坊跑腿打杂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从产品设计到制作完成的整个流程。所以虽然我没念大学,但我在教授的工坊里学到了更多东西。”
几年后,崔教授移民加拿大,工坊也随之关门。朴明培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另做打算。
“现代工艺有着强烈的创作主义倾向,我觉得并不适合自己。所以我转而选择了传统家具,这个领域更注重匠人的手艺。”
他寻访了许多知名木匠,向他们学习70多种传统榫卯结构,掌握了不用钉子仅靠榫卯将各个构件组装起来的方法。榫卯技术可以说是制作木家具的关键,需要对木材进行多年的干燥和处理,使木材能够自由“呼吸”。1980年,30岁的朴明培全面掌握了所有技艺并自立门户。
最好的图纸
成立自己的工坊后不久,朴明培偶然结识时任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的崔淳雨(1916-1984),这成为他木匠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崔淳雨馆长是奠定韩国美术史研究的学界大师,他向朴明培讲述了传统工艺的哲学和审美。
经由崔馆长的讲解,朴明培认识到传统家具的比例美。韩国传统家具的正面通常被各种边框分割成多个平面,并在各个平面使用纹理优美的木材。这与韩国四季分明的气候有关,由于夏冬两季存在巨大的温差和湿度差,如果使用大块板材,时间久了就必然发生变形,因此必须将家具分成多个平面。虽说平面的切分主要出于性能上的考虑,但也随之产生了家具的比例美,因此如何切分比例至关重要。1984年,朴明培承担了在总统府青瓦台打造一间传统韩式卧室的工作,从前期的挑选板材到家具比例及外形设计,再到制作家具的各道工序,崔馆长都参与其中,给予了悉心指导。在朝鲜王朝时代,士大夫常常请来技艺高超的木匠,与他们共同打造最适合自家环境和氛围的家具。同样地,通过朴明培和崔馆长两人的齐心努力,朝鲜王朝时代的家具被真实地再现出来。很可惜,由于崔馆长突然离世,两人的缘分没有持续太久。但朴明培至今仍在沿用当时的方法,坚持绘制1:1的等比例图纸。
“按照实物大小画好图纸以后贴在墙上,不停地端详,有些昨天没发现的东西今天有可能发现,昨天看起来还不错的东西今天可能觉得需要修改。多花些时间反复修改,才能做出最好的设计图纸。”
朴明培的作品以干净利落的比例美而闻名,背后隐藏的是那些严谨细致的图纸设计工作。本着“可以模仿,但不能复制抄袭”的原则,即使是如今,朴明培仍然会一有空闲就一边素描一边构思设计。朴明培共培养了包括自己两个女儿在内的19名徒弟,还有数量众多的培训生。“小料木匠朴明培及其弟子作品展”每年都会举办,2023年已是第十八届。他从未停止过思考如何发展传统技艺。(郭一诚译)
绿豆煎饼,悲欢与浪漫共存
黄海嫄
《餐饮经营月刊》主编
在描述食物味道的韩语词汇中,有“外酥里嫩”的说法。顾名思义,它是“外表酥脆,内里细嫩”的缩略语,主要用于形容油炸或油煎类食物所具有的热乎乎、酥香脆爽的口感。绿豆煎饼就是具有“外酥里嫩”口感的代表性食物之一。
极致酥脆
绿豆煎饼是韩国油煎类食物的一种,这类食物广义上被称做“油煎食品”或“煎饼”。在平整宽大的平底锅里倒入食用油,再将各种蔬菜、肉类、海鲜等食材裹上面糊或蛋液,然后放入油中煎熟,这就是煎饼——韩国的节日或喜庆之日必不可少的代表性食物。
绿豆煎饼与其他煎饼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使用面粉,而是代之以石磨绿豆粉。绿豆磨成粉后,加入素菜、肉等食材后和成面糊,往平底锅中倒入足量油,将面糊摊得厚厚的,如油炸般煎制。大火煎熟的绿豆煎饼,相比其他油煎类食物,外皮口感更加酥脆扎实,因为绿豆比小麦口感更劲道。普通煎饼口感偏细软,而绿豆煎饼的口感更厚重和劲道。咬上一口油炸般煎出来的绿豆饼,就能感觉到香喷喷的风味萦绕口中。另外,绿豆特有的清新味与其他食材巧妙融合,美味倍增。
绿豆煎饼使用的材料以蕨菜、绿豆芽、大葱、辣白菜、辣椒为主。即使同样是绿豆煎饼,不同家庭使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食材丰富的家庭会放各种素菜、辣白菜和猪肉末,而条件差的家庭什么都不另加,只用绿豆粉调成面糊下油煎。在贫苦的年代,很难找到像绿豆煎饼这样用料便宜又简单易做的食物。
绿豆煎饼的由来
关于绿豆煎饼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说法称,最初人们是在祭祀时做绿豆煎饼,做得比较小,在供桌上垫在堆放煎肉的祭器下面,后来逐渐成为穷人常吃的食物,饼也做得更大,看起来更可口,因此被称为“贫者”饼。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称,人们在其韩语名称里添加了包含接待客人之意的“宾对”一词,因此被称为“宾对”饼。据说,在朝鲜王朝时期,若遇上灾年,权贵之家会做绿豆煎饼,然后扔给聚集在南大门外的流民,还会高喊“谁谁家积德行善”。
可以肯定的是,一直以来,最喜欢吃绿豆煎饼的是平安道和黄海道人,而这两个地区都在北方。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许多无家可归的人来到韩国,由此开启了绿豆煎饼在韩国的历史。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和朝鲜战争期间,韩国的公共机构和民房大多数倒塌,在化为废墟的房屋和商铺前,流离失所的人们开始就地售卖汤饭、煎饼、马格利酒等食物。对这些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人来说,绿豆煎饼无疑是最接地气的,承载着他们的悲欢,既能抚慰伤痛、填饱肚子,价格又低廉。
大众喜爱的食物
要想做出美味可口的绿豆煎饼,需要用到猪油,因为用猪油煎比用食用油或芝麻油更香。在300多度的炙热烤盘上,倒入足量猪油,将拌有猪肉和各种蔬菜的绿豆粉面糊油炸般煎熟,就可以完全激发出绿豆煎饼的风味来,即人们常说的“外酥里嫩”口感,以及香喷喷的猪油完全入味的味道。
在首尔中区乙支路或广藏市场,一些拥有40-50年历史的绿豆煎饼店生意仍非常火爆。已经传承三代的朴家绿豆煎饼用传统方式将饼煎得厚厚的,然后放上白切肉(将煮熟的肉放入模具中按压、冷却后切成的薄片)和嫩牡蛎酱(用生牡蛎腌制的酱),组成“三合一”创意美食,由此再次迎来了生意热潮。酥香细嫩的绿豆煎饼配上劲道的白切肉和辣辣的嫩牡蛎酱,美味无比。
除了朴家绿豆煎饼之外,在首尔各地,例如广藏市场,还有不少延续至今的绿豆煎饼老店。这些店的厨房大部分是开放式的,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里面怎样在宽大的烤盘上“滋滋”地煎绿豆煎饼和其他饼。路人被绿豆煎饼的香味吸引进来,敬业的店员则认真地煎绿豆煎饼的样子本身成了一场表演秀。
多重美味享受
绿豆煎饼可使用各种配料,变出多种搭配。加之煎饼内部完全熟透,不管是肉类、蔬菜,还是海鲜,任何食材都能加入其中。
“JBD钟路绿豆煎饼”连锁品牌已有40多年经营史,实力强大,推出辣白菜绿豆煎饼、章鱼绿豆煎饼、牡蛎绿豆煎饼、海鲜绿豆煎饼等多种新品。因为有绿豆本身的酥香美味,不论与什么样的材料搭配都毫不违和。特别是撒上足量牡蛎后煎到酥脆的牡蛎绿豆煎饼,牡蛎特有的鲜味与绿豆的香味完美融合,连外国人都赞不绝口。
绿豆煎饼与马格利酒也是绝配,因此市场上曾一度出现大量以此为主打的品牌。绿豆煎饼店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店面用现代装修风格,或用精致的摆盘来突显各类绿豆煎饼,有的店面则追求怀旧感性的复古风格。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韩式酒馆,极受欢迎,不但煎饼种类繁多,还备有产自韩国各地的数十种传统酒酌情与煎饼搭配。
人气健康食品
绿豆煎饼是朝鲜战争爆发之后逐渐走向大众的一种街头食物,见证过无数人的悲欢和过去,烟火气十足。这一特性使得它至今仍被视为“国民下酒菜”“国民小吃”,广受欢迎。
当下,绿豆煎饼更是成为备受关注的健康食品。绿豆煎饼的主要材料是绿豆,绿豆不仅能够清热解毒,还对皮肤疾病以及肾虚有一定治疗效果。人们对绿豆功效的了解日益加深,于是很多商家推出方便餐或预制菜形式的绿豆煎饼。在平底锅里倒入足量油,然后直接将冷冻绿豆煎饼放上去煎即可,无需解冻,非常方便。不但如此,价格也很合理,味道丝毫不逊色于餐饮店现做现卖的煎饼,因此一直很畅销。(金菊花译)